南方网讯(记者/王瑭琳)80年,弹指一挥间。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同时我们也迎来了伟大祖国母亲的67周岁生日。
8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中国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广袤的草原串连起来,踏出了一条中国走向近现代文明的独立之路、复兴之路。
时至今日,回忆起这段气势恢宏而又极其悲壮的长征历史,面对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在构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铭记和传承。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场新长征,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总书记曾这样说。
但对于今天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代80、90后年轻人而言,真实的长征之路充满着无法想象的艰苦。幸运的是,此次南方网借着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得以重返历史现场,追寻红色足迹,感受当年的长征精神。
历时近两个月,近百家网络媒体,371位记者与编辑,走进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等六省深入采访。在这13200多公里中,我们用文字记录故事,用图片展示变化、用镜头呈现真相,用影音讲述历史。
从倾听百岁老红军王承登讲述当年的长征经历,到为“重走红军长征路第一人”罗开富老记者的感人故事流下眼泪;从不惧严寒登上了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到穿行红原县日干乔草地体验红军走过那段最为艰难悲壮的征程。也为罗坳大桥中心村、花垣县十八洞村、湄潭龙凤村、静宁继红村、洛川旧县镇等革命老区的“红色巨变”而感到震撼。
不忘初心,一屡一步总关情。习总书记曾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在这红色沃土上,媒体记者们走过的这些省份,不仅发扬了长征精神,还通过产业扶贫,正逐渐脱下贫困的帽子,实现华丽转身,共筑中国梦。
江西:叩开幸福大门 打造“扶贫样板”
从红色圣土到扶贫攻坚,江西再一次扛起了历史的重担。
1934年,中央红军在江西省于都县集结出发,展开两万五千里长征。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矿产资源少、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于都这片红色土地长期以来处于贫困状态。全县人口109.5万,贫困人口就超过13万人。
如何让这些人脱贫,和全国一起同步迈入小康?摘掉老区群众贫困的帽子?
于都县立下愚公志,打响攻坚战,把扶贫攻坚、脱贫摘帽作为第一政治任务,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机遇,精准细化“五个一批”工程,在移民搬迁扶贫、油茶产业扶贫、光伏产业扶贫、农村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干部结对帮扶扶贫等领域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实践,在精准扶贫中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为贫困群众叩开了幸福大门,同时也打造出一套于都“扶贫样板”。
预计,今年有70万贫困人口可以摘除贫困帽。
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个个脱贫故事感动着我们,也见证着长征精神在这片大地上的延续。
有幸成为江西站采访团的一员,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兴国县杰村乡含田村64岁的李考凤因家里发展动力不足,全家只能靠李考凤种地和儿子在村里打工为生。
为帮助她脱贫致富,村里帮助她争取到贷款入股蔬菜基地,李考凤也在基地务工。“在这里务工,家人和家务事能兼顾,一个月下来能拿到1800多元工资,日子比原先好多了。”李考凤谈起现在的生活,脸上乐开了花,那种幸福感在当下便感染了在场所有人。
还有于都县罗坳大桥中心村移民新村移民陈佛生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反复一句:“以前吃苦的日子总算到头了。”
他没有想到,穷了大半辈子,家中装上光伏发电系统后,当上了“发电站站长”,一年增收5000余元。年迈的陈佛生是于都县光伏扶贫试点的第一批并网发电受益者。在该村,142户贫困户家中都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
除了蔬菜基地产业、光伏产业以外,江西也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的江西模式。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现在不仅有了农村e邮网,还有了淘实惠电商服务网、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网,电子商务孵化园等,电商从业人员与日俱增。
如今的江西正处于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提升期。在这个关键阶段,更需要长征精神的大力指引,充分利用江西红色资源,结合新的实际,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
湖南:经济+文化 创“可复制”的扶贫经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湖南,媒体记者们从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三地的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及扶贫点等地的征程,探寻长征遗迹,采访干部群众,近距离的观察湖南这片红色沃土近年来在扶贫攻坚、创新创业、建设富饶美丽新湖南方面的巨大成就。
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就是在这里启程。南方网记者罗俊杰在稿件中写到,一行人在贺龙纪念馆进行了庄重的敬献花圈仪式,纪念在同一片天空下,曾经为了中国共产信仰而奉献青春、血汗的那份精神凝聚。
记者向村民了解贺龙元帅故乡现如今的发展情况(中国青年报 中青在线仵楠 摄)
提及湖南湘西,相信人们大多数想起的是那甘甜清冽的湘西美酒、那原汁原味的民俗演艺。而今,更多人还会联想到一个词——十八洞村。
地处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因为山高路远,闭塞落后,过去穷得出了名,前些年村里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00多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苗族村寨,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这之后,当地派驻工作队驻村蹲点,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神奇的“法宝”——《十八洞村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办法》,共识别出贫困对象136户54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5%;“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每季度从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五个方面公开评选星级农户,转变村民“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精准扶贫的十八洞经验已从花垣县乃至湘西州、湖南省、全国推广开来。可“复制推广”的十八洞村经验,使2015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150元,同比增加了46%,减贫223人。
如今,十八洞村的扶贫路还在继续,湖南人民也坚信他们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和湖南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结合起来,正发生着其妙的“化学反应”,让扶贫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贵州:传承红色精神 带动绿色经济发展
作为“筑梦长征路”上承上启下的第三站,贵州在红军长征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年,中央红军自江西于都出发,经由湖南转战至贵州境内时,人数已由8万6千人减少至3万多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系列重要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在贵州,南方网孙德威随感叹最深的便是,红军长征曾经走过“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的贫瘠山地,如今已经天堑变通途,“县县通高速”成为现实,黎平等地甚至迎来了高铁时代,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在这些地方蓬勃发展,老区人民正在朝着火红的日子进发。
当采访团进入娄山村时,也不禁连连感叹娄山村的“脱贫绝招”:该村利用娄山关战斗遗址为主的长征文化体系和生态文化景观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地理、气候、交通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和藤编三大产业,使娄山关村成为汇川区美丽新农村建设的闪光点。
红色精神的传承,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如今的贵州,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已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多彩之洲。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州从过去红军转战的主战场,已变为脱贫致富的主阵地。
习总书记曾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所以当采访团进入肇兴侗寨时,不管看到的是风景如画、“百佳绣娘”丁明焕的灿烂笑脸、以及海归创业女孩罗嘉梅的自信骄傲时,还是在枫香镇的花茂村,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过的小卖部、农业大棚、红色之家……
记者们都一致认为,“7000万”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到2020年一定能脱贫的信念,‘一个都不能少’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川:发展产业是根本 “长短结合 以短补长”是措施
回顾80年前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这一段最为艰苦卓绝。
采访活动的第四站来到了四川。媒体记者们踏上了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以及扶贫攻坚片区的征程,探访长征遗迹,聚焦巴蜀大地,亲身感受巴蜀这片红色沃土在近年来脱贫攻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今年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县、贫困村摘帽退出的第一年。当年长征路上的革命老区也在脱贫奔康的路上奋起直追。
在雅安市芦山县红星村,一条条水泥路,犹如一根根彩带,把一幢幢重建新房、一片片产业园连在一起,纵横成片的庄稼地里生机盎然……
在红星村的好农夫农场内,红星村第一书记何平讲述着村里的变化:通过“家庭农场“、“借鸡生蛋”等产业帮扶项目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他说,脱贫不是短期行为,必须要有长远的致富规划和项目保障,发展产业是根本,“长短结合,以短补长”是措施。
不仅红星村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加快了发展步伐,白伙组也“不甘示弱”。
这里曾经在“4.20”芦山地震中颤抖,牵动着党和政府以及数亿人民的心的村庄,如今草长莺飞、焕然一新。3年来,白伙组谨记习总书记嘱托,以合作经营新模式带领村民加快脱贫步伐,使得在灾后重建中崛起的新村生机无限。
令人开心的是,其他的“兄弟村庄”也都齐齐跟上了致富的“大队伍”。
在龙门乡,经过三年的努力,龙门乡境内2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逐步完成,全乡31个新村聚居点逐步完工入住,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在宝兴县硗碛藏乡,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修通“通天公路”,不止方便村民上山下山,还带动了达瓦更扎景区的发展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村主任带领全村种出“高原玫瑰”……
南方网记者林丽丽在采访手记中写到,让她最难忘的不仅是已脱贫奔康的村民,还有那些为了帮助村民脱贫的扶贫干部们。听到村领导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想方设法帮助村民摆脱贫困,通过量身体裁进行精准施策。
“长征永远在路上。我想,面对脱贫攻坚,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才能走好新的长征路。”林丽丽由衷地说。
甘肃:红色旅游拉动经济增长 “新亮点”
参加采访活动第五站——甘肃站的媒体记者们,从兰州、白银,到平凉、庆阳,马不停蹄走遍了甘肃的8个县市区,一路行至西安,在身后划下了4000公里的轨迹。
甘肃,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到达部队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
这片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岁月中,积淀了太多历史情感的热土上,留有大量的遗迹。
有因为红军实现胜利大会师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会宁县;有打开红军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之门的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有决定红军长征最终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
这些革命遗址像一把把打开当代中国革命历史的钥匙,时刻警醒着人们过去的那段岁月是何等的艰苦卓绝。
虽然甘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存环境比较艰苦。但是甘肃人民同步奔小康的势头却非常强劲。
南方网记者张琳了解到,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长征精神和甘肃精神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新区相继获批建设,这一个个荣誉为甘肃这片红色热土再次增添了发展活力。
当记者们来到七里河区魏岭乡沈家岭村,着实被眼前的一幕“惊喜了”。
如今的沈家岭实现了所有村组道路硬化、新建了4个文化广场,并全力探索发展乡村红色旅游的新路子。还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和贫困户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带动和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
还有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南部的颉岭村自然条件落后,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近年来,颉岭村集中财力建成基础设施,并依托当地群众养牛贩牛的传统优势,搭建起一定的规模,养牛促增收。
如今的颉岭村环境优雅,村容整洁,搬迁的新居也让记者们连连称赞。同样,白庙乡贾洼村也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脱贫,发展富民产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04%。
其实,让媒体记者们关注的不仅这些,还有那红色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近年来,平凉市着力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让红色历史记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发展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平凉,不仅是历史上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还是甘肃省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地方之一。这不,平凉市和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就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红色旅游景点。
重回红军会师楼、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将帅碑林长廊、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
沿着红军会师旧址一路走下来,大家只有一个感觉,遗迹和旧址或许会落上尘埃,但理想之光却永远绽放光芒。
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下的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
采访活动最后一站来到了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陕西。
作为本次的“压轴”采访点,南方网记者周丹阳颇有感触,她说,一群人朝着共同的终点奔去,齐头并进,为了共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着,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当我看到身边的伙伴们坐在路边大石头上写稿时,触碰我内心的,还有敬佩之情”。
是什么让“网红”记者们这么拼?这或许还要从这个同样很“红”的地方说起。
作为红军落脚陕北后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中共中央曾战斗生活过13年的革命圣地,延安拥有的“红色资源”令人羡慕:仅革命文化遗址就有350多处。
走进延安,仿佛进入了一个红色经典世界,枣园、凤凰山、清凉山、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及周边的瓦窑堡等,每一处都蕴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为让革命圣地的红色记忆传得更远更广,延安提出“红色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依托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几年,在投巨资丰富和完善革命遗址的同时,延安还推出了“回圣地、登宝塔、游旧址、受教育”,“延川红枣文化艺术节”等10多个旅游项目。
火热的红色旅游,为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张扬搭建了舞台。
但说到脱贫致富奔小康,延川县还是另有“绝招”。
2015年6月18日,习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工作时曾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如今,在革命老区延川县,163个行政村里全部都进驻村了工作队,他们完善帮扶计划,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其稳步脱贫,已经成为当地贫困户的主心骨。
“搬进来新房子,生活太美啦!”延川县困难户王凤梅开心地对记者说,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据了解,延川县2016-2017年计划移民搬迁5821户15134人,均为其建档立卡在册登记贫困户,主要采取集中搬迁、分散搬迁和就近集中新建三种方式进行安置,搬迁安置点实现“六配套”,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在“十二五”期间,陕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历史性跨越。
新时代下,从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到扶贫开发,采访团的记者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下的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
至9月29日,“长征路上奔小康”采访团顺利完成了陕西站的集体采访任务,也标志着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集体采访活动圆满结束。
据统计,截至9月29日17时,中央新闻网站、地方主要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及两微一端开设专题专栏近百个。全网共发布图文、视频、H5、VR等各类作品13.7万余篇,其中新浪微博9.6万条,阅读量超7亿。
“走转改”的意义,在于让网媒记者走出办公室,走下去体会,俯下身感受,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温度,让笔下的文章“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通过这一次采访,我们不仅对于长征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对于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对于新闻报道有了更接地气的感受。
习总书记曾说,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更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党和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最终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作为后代的我们,也始终相信,只要齐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实现“中国梦”。
相信此行也定会超越时空,成为媒体记者们脑海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写在综述最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南方网分别前往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深入采访的记者小伙伴们都觉得太有意义了!能够重走长征路,感受习总书记的“老区情怀”,听村民们讲述脱贫的故事,收益颇多,受益匪浅。
感谢中央网信办主办的这次活动,网络媒体“走转改”,走的是一条寻根路,转的是一种精气神,改的是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担当和道义。这对从事媒体行业的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趣的是,南方网此次参加活动的6位记者,年龄为90后的便占了5位,感谢南方网这个平台以及领导敢用新人的魄力。一路上,我们重走红军长征路、传播红色革命情、深入脱贫攻坚村、采访致富带头人,用镜头和文字为网民呈现新时代下革命老区人民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为了追求报道的时效性,白天外采,晚上返回住处收拾妥当,真正写稿子的时间实际上从午夜才开始,为了“码字”写稿,每天睡三四个小时成了采访团小伙伴们的“共识”。
幸运的是,在此次活动中,南方网多篇原创稿件被肯定。截至目前,《看于都“扶贫样板”,感受习总书记的“老区情怀”》、《记者手记:为理想 肝胆照——红色血液的记忆》、《长征精神薪火相承,助力群众脱贫奔小康》、《红色记忆:传子沟村探索“精品旅游”》、《长征精神代相承:网络媒体接受革命洗礼》等18篇稿件被全国多家重点网站所转载;以“南方网”官方微博发布的内容也得到了许多转发和评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活动的报道形式中,无论是使用云台相机拍摄的视频“大片”,还是制作《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心》、《魅力天府 机遇四川》、《重走长征路,再看新陕西》等具有传播力的h5,南方网的新媒体作品也纷纷得到了网友们的“点赞”。
本文地址:http://b520j1985.cs-ej.cn/quote/11284.html 成事e家 http://b520j1985.cs-ej.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