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快速  企业  未来  公司  中国  上海  政策    行业  教师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日期:2024-10-27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hink.cs-ej.cn/news/13391.html
核心提示: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该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因而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上是苦还是乐,既与他遇到什么事有关,更与他怎样对待这些事有关。片面、错误的认知方式和非理性观念(又称不合理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大敌之一。

  研究生群体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知。因而学习认知理论,掌握认知调适技术,调整认知结构,学会理性认知,将有助于我们减少情绪困扰,增强对应激、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一、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通过认知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意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认知合理与否有关。

  (一)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1.认知是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中介

  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特性及联系以及周围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的想法和观点。认知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与人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间的关系。

  认知理论有一表达其基本思想的公式:S-C-R。其中S代表刺激(stimulus),R代表反应(response),C(consciousness)是指意识、经验因素。它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S-R的关系,而是要通过意识经验因素作为中介。这里S 因素指整个外部世界中可以引起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外部事件、情境、他人、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意识C就是对这样的现实世界的认知。

  譬如,通常人们会认为考试不及格(S)是引起个体失望、消沉(R)的直接和必然因素,其实不然。期望越高,对不及格毫无心理准备或对考试成绩很在意的同学,与有所心理准备或考试经常不及格或不在意的人,两者间的反应会有很大的差别。显然,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S)的不同的认识和评价(C)。不仅仅如此,对同一个学生而言,不同情况下,对考试不及格的反

  应也会有差别,这是因为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认识。

  2.认知对情绪、行为的决定作用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变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认知理论将其过程模型简要概括为:首先是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而成为感觉材料,经过以记忆方式贮存的过去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再由思维过程(通常是自动化了的)为感觉材料赋予意义,这就构成了知觉过程。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以对过去事件作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从该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到,认知在人对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仅如此,在上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情绪和行为。因为按照认知理论的看法,一种特定的情绪其性质(喜、怒、哀、乐等)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而一个特定的、有目的的行为,其动机,也就是行为的目的,也是由认知过程来把握的。因此,从刺激到反应这一整个系统中,认知过程是无所不在的。

  (二)认知与心理障碍

  如上所述,认知与情绪、行为密切相关。不良的认知,常常容易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

  A.贝克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之一,他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的,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正确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

  贝克认为,悲哀产生于对有价值的事物的丧失的认知基础上;对获得某物的期待则导致急迫或兴奋;当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自己受到威胁以及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物有可能丧失时,就引起焦虑;而愤怒的产生,则源于对来自外部的直接攻击行为的认知。也就是说,一些特殊的认知就导致了诸如悲哀、兴奋、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反应。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这些认知与现实不符,包含着对现实的歪曲,那么它所导致的情绪反应就是不适当的;如果这种不适的反应状态反复出现以致长时间地持续下去,就会出现抑郁、躁狂、焦虑反应或妄想状态。

  按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任何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歪曲和思维紊乱,这在精神分裂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其它精神疾病中,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有所差异。

  不良认知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内部言语起了很大作用。人的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言语现象。认知心理学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言语重复某种不合理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那些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在地震废墟中坚持十多天的幸存者,正是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等到人们发现我的那一天”,才不致于丧失生存信心;总是给自己暗示“我不如别人”、“我真无能”,正是很多人自卑、悲观等心理、情绪之所以持续的根源。可见,内部言语强化了不合理信念,维持、促进了原有的负性情绪、不适行为,损害了心理健康。

  二、非理性信念及其特征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每个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有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潜能,但又常常为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信念,而有心理障碍的人,这种成分则更多、更明显。

  (一)常见的非理性信念的剖析

  下面对艾利斯概括的人群中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做一剖析,正是它们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困扰。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这很难做到,而且也未必真的有那么重要。持有这种信念的人,常有一种压力,总怕稍有不慎而做错任何一件小事,或说错任何一句话。他们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导致自我挫败。而且他们即使得到了所有重要人物的赞许,还会担心赞许的多寡、程度等问题。结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如何得到别人的喜爱上,而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有益的活动以充实自己,成了心理行为上的他人导向而非自我导向。

  2.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本文地址:http://b520j1985.cs-ej.cn/news/13391.html    成事e家 http://b520j1985.cs-ej.cn/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