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融媒体中心 李旭晖 摄
(9月29日下午3:00,襄阳市融媒体中心西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陈勇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我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阮莉莉;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谦;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鸥。
首先请市生态环境局蔡金海局长介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工作情况。
………………………………
请市水利和湖泊局王海鸥局长介绍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情况。
………………………………
请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王谦局长介绍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
………………………………
请市发改委阮莉莉主任介绍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推进情况。
………………………………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环视会场)有请这位记者。
问题1: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据了解,我市近期也出台了《襄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呢?
这个问题请蔡金海局长回答。
……………………………………
请继续提问,(环视会场)有请这位记者。
问题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问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在“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将有哪些工作安排和改革举措?
这个问题请王谦局长回答。
……………………………………
请继续提问,(环视会场)有请这位记者。
问题3:莺河幸福河湖建设已通过国家、省级验收,请问有什么经验做法?
这个问题请王海鸥局长回答。
……………………………………
请继续提问,(环视会场)有请这位记者。
问题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进一步的工作部署,请问襄阳市作为国家碳达峰首批试点城市,在节能降耗工作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成效如何?
这个问题请阮莉莉主任回答。
……………………………………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和发布人的解答,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1
襄阳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主题
新闻发布会主发布稿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
一、市生态环境局介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情况。
近年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46.9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72.2微克/立方米)下降35.0%;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42天,达到272天;重污染天数13天,较2015年减少25天。2023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综合排名全省第1,在全国 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排名中位居第9。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漳河水质达到Ⅰ类,汉江干流、北河、南河、沮河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小清河、蛮河、唐白河、滚河达到Ⅲ类,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5年达到100%,28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实现100%,我市稳居全省水环境质量第一方阵。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度基本构建完成。先后出台《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襄阳市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健全完善举报奖励、污染防治攻坚考核、“一票否决”、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形成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生态环境治理制度逐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大气联动治理、流域协同治理、排污权交易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坚持保障与激励并重,实现市内流域和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工业园区普遍推行“环保管家”服务,行业治理走向多部门联合发力。推进襄阳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开展南襄荆、襄荆荆宜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普遍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跨省域、跨市域、跨区域协同治理效能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制度不断完善。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优化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配置,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环境监管措施更科学,制定襄阳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充分衔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监管执法实行差别化、远程化、智慧化、网格化。加强与公检法部门联动,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建立联合办案、联席会议、联动执法等制度,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环境违法案件的快速查处和有效打击。近五年(2019-2023),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82起。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构建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三线一单”,制定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成襄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744.47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面积的8.84%。累计创建4个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1个国家“两山”创新实践基地,获国家、省命名生态镇村628个。大力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参与中央竞争立项,我市成功入选2024年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名单,获1亿元中央资金支持,惠及10县(市、区)约10.5万人。
生态文明导向显著增强。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全力推进襄阳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普及,深入开展“美丽襄阳,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园区减污降碳宣传教育活动、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开放活动、社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培育了“绿色汉江”“绿马甲”等一批影响广泛的公益组织,近5年市级累计开展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和环保“六进”等活动150余场次,直接受众20余万人次,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全会部署的改革发展任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为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基底。
二、市水利和湖泊局介绍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情况。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鸥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重要指示精神,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落实河库长效机制,持续加强日常管护
(一)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履职能力。强化考核问责,将河湖长制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加强各级河湖长与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坚持河湖长述职制度,实现了全覆盖。
(二)聚焦水质提升,解决突出问题。持续推进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建立完善城市黑臭水体管护长效机制,治理25条农村黑臭水体;城镇污水管网整治攻坚,新建雨污管网100公里。
(三)落实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管护。创新管护模式,南漳等县(市、区)聘请专业管护公司,加强重点河流日常管护。加强汉江等跨界河库水上漂浮物清漂打捞,累计清漂打捞215.4万平方米、清理岸线垃圾1350余吨。
二、加快建设幸福河湖,合力推动落地见效
(一)莺河幸福河湖建设初显成效。投资1.54亿元的莺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是全省首个全国试点,宜城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莺河流域打造成全国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样板,圆满通过国家、省级验收,今年夏天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二)积极开展省级幸福河湖建设。今年谷城黄土河、保康清溪河入选全省幸福河湖,南漳清凉河入选全省幸福河湖优秀案例,省级补助700多万元。各地加快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整合资金资源,统筹推进。
(三)全民参与共同缔造幸福河湖。全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1.5万个志愿服务组织、110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河库管护。
三、强化岸线空间管控,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一)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建设,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及功能。谷城盐池河等9条小流域纳入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化措施治理河道,溯源整治入河排污口,治理农村黑臭水体,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二)坚持区域与流域相结合,深化跨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加强区域协同联动,深化跨界流域“四联”工作机制,“鄂豫唐白河保护协作”被评为全省“十大典型案例”;襄宜荆荆建立沮漳河流域协作机制,襄阳、神农架构建跨市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纵深推进河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对妨碍行洪问题进行排查清理整治。深化河库划界成果应用,全面排查河库“四乱”问题425个,实行验收销号闭环管理,现已整治销号376个,整治销号率88.5%。
(四)强化“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推进流域水安全治理。加强疏浚砂综合利用管理,明确全市19处重点河段、敏感水域采砂管理责任人,全面推行河道砂石采运管理单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2次,依法处理各类水事违法行为14起,制止5起河道盗采砂行为。
下一步,我们将接续奋斗,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聚势行动”,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建设幸福河湖。
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介绍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谦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两统一”职责使命,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实施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扎实推进重大生态项目,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襄阳篇章。2020年以来,全市完成营造林109.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近3个百分点,森林资源的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
一是构建绿色生态空间格局。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专项规划等系列规划,加强规划统筹和协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加快构建“一带三屏九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2022年11月,我市“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启用,其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744.74平方公里。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格规范占用审批,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全市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绘就美丽襄阳绿色底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建设大美襄阳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三级联创,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汉江生态廊道、乡土树种种苗繁育基地、鱼梁洲生态绿心等重点生态工程,与农发行襄阳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总授信200亿元,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森林生态建设大发展。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31个,省级森林城镇10个、森林乡村60个,建设市级森林乡村179个、县级森林乡村814个。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治理图斑面积195.52公顷,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全市10家已达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深化林长制改革,完善自然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全市5575名林长挂牌上岗,城市林长、道路林长、水系林长、单位林长和自然保护地林长履职尽责,守护好绿水青山。2023年,我市林长制督查考核结果在全省排名前列,成为全省受激励表彰的两个市州之一。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市自然保护地保留24个,面积168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53%。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荣获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入选湿地保护荆楚样板试点建设单位,5处湿地被列为全国重要候鸟迁徙停歇地。
三是加快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对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实施“一地一策”三年行动计划,将全部批而未供的地块编入“招商地图”,促进好项目快速拿地开工。积极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倒逼“寸土生寸金”。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07万亩,消化处置闲置土地3.66万亩,处置量均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全市建设用地亩均GDP达到22.74万元/亩,较2020年提高28.15%。
四是积极推动“两山”转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保康县建设全省“两山”示范县为抓手,统筹推进南漳、保康、谷城西南山区林业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油茶、杜仲产业发展,推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林旅融合、林湿结合等特色产业发展。目前,现有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6家,建成老河口森林食品、南漳林产品加工、宜城食用菌3个省级林业科技产业园,培育中国驰名商标4件、国家地理标志林产品11个、湖北名牌产品8个,2023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738.4亿元,林业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大众创业的新兴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纵深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为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襄阳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四、市发改委介绍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推进情况。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阮莉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双碳”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我们襄阳市一直以来坚持将“双碳”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2023年11月,我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全省仅有2家城市。目前,我们正在抓紧推进试点城市建设,立足襄阳先进制造、传统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优势,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推进绿色化与数字化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现代工业城市碳达峰新路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将有关工作推进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强化政策导向,发挥目标引领作用。今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我市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襄阳)实施方案》。方案科学提出了我市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构建现代化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市城市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到203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绿色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智慧低碳城市。
(二)建立三张清单,迅速明晰实施路径。一是制定任务清单。主要围绕产业结构、节能管理、能源结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数字化等六个方面提出24项创建任务。二是细化责任清单。制定《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形成分工明确、协同增效的管理机制和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三是建立工程清单。将目标任务工程化,全面摸排我市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建设情况,建立了能源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数字化应用等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并动态更新,目前已谋划项目112个,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三)把控创建节奏,试点成效初步显现。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聚焦“6+2”重点产业,大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保持迅猛增长,1-8月,全市新能源整车产量3.96万辆,同比增长113.6%。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8.1%,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完善,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省级48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3个、省级6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个、绿色园区1个。二是绿色能源加快替代。印发《襄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制氢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应用,加快推进南漳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截止8月底,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100万千瓦,同比增长28%;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同比增长30%。目前全市绿色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火电,占比达55%。三是节能潜力深入挖掘。紧抓国家“两新”政策机遇,建立并不断完善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清单,督促重点行业、用能大户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今年以来,累计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34个,总投资超百亿元,减少碳排放近10万吨。四是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提升。截止目前,我市11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已有9家编制完成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并加快实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建立,充分发挥谷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老河口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牵引作用,废钢、废铝、废铅等循环产业链供应链日趋完善。五是绿色低碳创新体系加快完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3家节能环保领域实验室、5家节能环保领域校企联合创新中心。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要求,以深化“双碳”改革为牵引,加力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全国工业主导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提供有益经验。
附件2
记者提问环节问答稿
问: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据了解,我市近期也出台了《襄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呢?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
答:按照省委有关工作部署,我市于今年年初启动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前期主要筛选纳入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清单,并起草《襄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下称《方案》)。目前,《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以市委深化改革委员会文件印发各地各部门。
《方案》明确,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将坚持规划引领、问题导向,以水系为脉络,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统筹规划一套图、技术支撑一指引、评价指标一张表、治理任务一清单“四个一”工作要求,“一河一策”、因地制宜,加强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庄及城镇系统治理,促进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协同治理,扎实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
根据《方案》,我市纳入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清单一共31条,数量在全省排名第2。31条小流域将分4年实施治理,其中2024年9条、2025年10条、2026年7条、2027年5条,共涉及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以及东津新区10个县(市、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将重点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创新机制激活要素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美”。包括加强安全底线保障,完善绿色基础设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五个方面。二是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助力“产业强”。从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等四个方面安排部署工作任务。三是创新机制激活要素,促进“百姓富”。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构建优质公共服务、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等五个方面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治理后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水系通畅洁净,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沿线村庄有效整治,乡村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变,基本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
截至目前,我市纳入2024年综合治理的9条小流域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各项工作均在有序开展中。据统计,9条小流域治理范围内启动项目75个,已完成项目39个,已完成投资总额约3.9亿元。
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篇章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问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在“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将有哪些工作安排和改革举措?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谦
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襄阳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省森林资源大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禀赋和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了这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提供了大量优质生产产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推动“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做好“三篇文章”,努力打造“生态富民”的襄阳样板。
一是做实基础文章,全面摸清家底。持续开展全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和生态产品权益归属,建立生态产品基础信息,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有序推进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流域和自然保护地等自然资源确权工作,支撑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严格监管。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查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价值量,摸清资产底数,逐步完善全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做好保护文章,打造最优生态。持续推进科学绿化,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小微湿地示范点建设,全面做好扩绿增绿,拆墙透绿,立体增绿,促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深入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和提质增效行动,持续推进大中型在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深化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快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确权登记。深化林长制改革,健全完善“林长+”工作机制,一体化推进资源管护、基础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等森林生态工作。落实林业资源分级分类管理,严守森林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红线,切实有效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三是做强产业文章,拓宽转化路径。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保障林地要素合法合规流转,为发展林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打牢基础。探索多元化生态保护投入机制,依托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通过政策激励,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单独或以联合体等形式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切实保障社会资本合理收益。开展林业碳汇开发试点,全面摸清林业碳汇家底,建立林业碳汇信息库,加快组建襄阳市碳资产管理公司,推进襄阳林业碳汇交易进入实质性阶段。做强做优重点产业,壮大木材深加工、木本粮油、森林食品、杜仲、林下种植和苗木花卉等产业,大力培育“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新业态,重点支持保康县五道峡横冲景区打造国家级森林康养创新高地和全国森林康养发展标杆,打造一批森林旅游精品路线和示范点,拓展“两山”转化通道。
问:莺河幸福河湖建设已通过国家、省级验收,请问有什么经验做法?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鸥
答:全市上下同心聚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幸福河湖的强大合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莺河幸福河湖建设任务,将莺河打造成为全国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样板。主要经验做法有:
一是确保安澜,严守流域安全底线。始终坚持将莺河流域防洪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为流域群众建设“安全河”。
二是护好生态,系统推进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提升了莺河生态保护治理水平,全方位、多举措将莺河建设成为“生态河”。
三是科技赋能,打造管护“宜城样板”。实现智慧水利“一网通”,河湖治理“掌上控”,健康评价“可量化”。
四是以文化人,讲好幸福河湖故事。以莺河为载体、以文化为引领、以农民为主体、以旅游为目的的“莺河文旅模式”,实现了以“游客流量”带动农民收入“经济增量”。
五是助力发展,“莺河经济”效益初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乡村良好生态环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努力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和美乡村。
六是共同缔造,共创幸福河湖。建设方案共商共谋,项目推进共建共治,工程运行共管共享。
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进一步的工作部署,请问襄阳市作为国家碳达峰首批试点城市,在节能降耗工作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成效如何?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阮莉莉
答:节能降耗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节能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坚持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印发了《襄阳市贯彻落实<湖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责任分工方案》《襄阳市“十四五”县(市、区)、开发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形成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据统计,“十四五”前三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率超进度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二是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工业领域,我市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废铝、废钢、废铅酸电池等废弃物资利用率超90%;累计对95家工业企业进行节能监察,对238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454个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建筑领域,2021年以来,全市新增节能建筑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取得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超300万平方米;完成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超70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改造面积超100万平米。交通领域,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今年以来全市新购置新能源车约1.6万辆,同比增长55%;全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超80%,铁水空货运量超2500万吨。公共机构领域,我市424家单位建成节约型机关,创建率超80%;人均综合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2020年分别下降约24%和4%,均超过“十四五”总体目标要求时序进度。
三是产业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了推进六大重大产业链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储能电池“6+2”重点产业链式发展,着力打造在全国全省有地位、有影响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编制印发了《襄阳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襄阳市重大能源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全市绿色能源项目加快建设,雅口航运枢纽工程项目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年均发电约2.5亿度;新集水电站装机12万千瓦机组全部投运,年均发电量约5亿度;宜城新能源百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并网40万千瓦;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枣阳大力华润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是循环经济特色鲜明。谷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以及老河口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10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顺利实施,循环经济在市、县、镇、园区、企业等多个层面广泛推进,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五是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取得积极成效。持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逐步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绿色生活、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编辑:刘澄芮
责编:高杨 审核:杜红丽 终审:周锴